解名缰 鸟倦飞

社区和火炬

2009 年 12 月 07 日 | 分类于 学习中生活

原本以为今天可以倒头便睡,让过热的大脑充分休息一下,结果最后竟然有点失眠,无奈之下打开电脑,把今天的一些感想记录下来。

今天和不少高人都有一些交谈,其中有两个话题是我印象非常深刻的。首先是早上的牟先生,牟先生非常热心,他原本是去上海那边听报告的,这几天正好到北京办事,第一天下午就赶到了会场听演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当初统计之都进行捐赠的时候,正是他的一笔援助填满了1500元的捐赠目标。

今天牟先生依然来到了会场,我们聊到了R会议的组织问题。牟先生谈及了自己的一些经验,他说他在上海经常参加一些Linux社区的活动,形式上跟R会议非常类似,都属于开源软件使用者自发举行的集会,而且他还说这种现象在开源软件中非常普遍,而商业软件则较少有这种自发的活动。

但是他也提及了这种会议一个常见的问题,那就是第一届第二届都好办,而越往后,办成功的难度就会越大。牟先生的建议就是说,这种会议最好要有一个相对固定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因为这样可以既保证“老人”不流失,又可以吸引更多的新人;如果每次都换一个班子,那么原来建立起来的联系就有可能断裂,甚至流失的速度还要快于流入的速度。他还举了一个例子,说是有个社区的领头人,本身有自己的工作,而且非常忙,但是主持会议坚持了十年,非常不容易。

其实这也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拿第一届与第二届的对比而言,第一届是报名130人,实到150人,而这次是报名150人,实到不足130人。要知道,第一届的很多人可是慕名而来(当时我们班几个人去那儿也有这方面的因素),而这一次则缺少了这方面的优势,这是我们原来一直担心的问题。

此外我记得很早的时候COS上有个帖子,是有人问老大,如果你毕业了,工作了,还有热情去维护这个网站吗?这一问其实是很犀利的。就我们这群人而言,很多东西确实是靠热情来维持的,但为了R会议以及COS的长远发展,我们似乎也应该有所反思,去构建一条更加牢固的、能连结更多人的纽带。现在想想,老大让我们读《管子·形势第二》,读管理学,实在是很有远见的。

而另一个话题是与刘思喆师兄展开的,我们聊到了一种学术氛围的传承问题。依然是一个不容乐观的现象,中南的三位师弟远道而来为我么讲经,但反观人大统计,虽然报名不少,但实际到场的却只有少数几人(当然这几位师弟师妹据我所知都是非常优秀的)。刘师兄跟我说,我们能创造出像R语言会议这样的一种氛围和环境是相当不容易的,但是我们本院的同学却似乎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是非常可惜的。我与太云聊天的时候也说,中南的三位师弟非常有“革命精神”,而人大则过得太安逸了。

居安思危。这次R会议三位大二的中南师弟给我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回想我们当时大二的情况,感觉就是天壤之别。当我们还在沉迷于书本的时候,他们三位已经成了富有热情和志向的学术青年;当我们还在对分数和考试耿耿于怀的时候,他们已经对这些东西有了完全不一样的心态;当我们还在为未来踌躇不已的时候,他们已经看到了更为广阔的一片天空。

我想谢老大和刘师兄之所以被我们所尊敬,很大一部分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时刻在想着怎样为后来的人提供一个更好的平台,怎样把自己的经验和教训一代代传递下去。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就是一支火炬,不断启蒙(enlighten)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火炬既然已经传到了我们的手中,就不再有停下的理由。三位师弟临走的时候,我送了一本《女士品茶》给他们,并在扉页上写着:“愿知识的火炬,代代相传,生生不息!”